首先所谓三枚合是日本人的叫法中国传统管这种软硬软,并且把硬的部分露出作为刃铁的工艺叫做夹钢。
古人为什么要做出软硬软这种结构呢?有些人说是为了刚柔相济体现软中有硬的物理特点。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种结构比较节约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古人没有办法很轻易的得到非常适合作为刃铁的材料。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节约适合的材料。
三枚合,应该是剑身或者刀身外面的皮铁是比较柔软的材料而刃口则是比较坚硬的材料这样才能体现出三枚合这种结构的价值。也就是说至少刃口和刀身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材料才对,而从直观上怎么分辨是不是两种材料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钢色,含碳量越高的钢铁越坚硬,含碳量越低越柔软,不同含碳量的钢铁,在经过同样密度的磨石研磨以后,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这也就是现在龙泉一般的花纹钢制作最基本的原理,不同含碳量的两种或者多种钢材,折叠锻打在一起,研磨以后,因为钢色的差别,就出现了花纹。刃口青亮的钢色与剑脊形成的鲜明对比。而两个颜色的交界就是所谓“夹钢线”。“夹钢线”是两个钢色之间的分界线,而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白线。
明剑“慈沆”
在下来,是某大师灰常灰常贵的一把唐刀。我会用箭头标示出夹钢线的位置,大家可以点击放大仔细看看,线两边的钢色差别。
看到了吧,虽然没有老条子那么青亮,不过总算是有钢色的变化。大师,你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捏、另外夹钢线同样的,只是两种颜色的边界,并没有明显的白线。
继续的是一把马齿夹钢烧刃的清刀,也是现代刀匠的作品。一般来说,因为夹钢的时候刃口和刀身的硬度已经形成了差别。再加上夹钢位置的物理结构本身就比较脆弱,而烧刃会导致钢铁内部结晶以及外部形态都发生很多变化。比如日本刀的那个弧度就是覆土烧刃淬火的结果。所以夹钢位置的脆弱结构加上各种拧巴的变化。好吧,你们应该懂了吧,很容易裂开。所以很多厂家也不愿冒险去做。
图片可以看得出。这个刃口和刀身的钢色变化更小。但还是能看得出来,刀匠为了避免出现夹钢部分在烧刃的时候被破坏,选择了硬度差别(含碳量)不是很大的两种钢材进行复合。
最后的,则是今天某个收到三枚合烧刃同学的刃口特写。基本来说,看不出任何钢色的变化。而且夹钢线。真就是一条线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